昨天上午10時,隨著最后一斗混凝土澆筑完成,汕頭海灣隧道配套設施之一——高度為60.5米的北岸風塔實現封頂,比原定工期提前了15天。
汕頭海灣隧道是國內第一座地處8度地震烈度帶的超大直徑越海盾構隧道,其建設進展一直備受關注。根據規劃,隧道南北岸各設一座風塔,作用是將新鮮空氣送入隧道內,并將隧道內汽車廢氣排出隧道。其中南岸風塔位于市游泳跳水館西側,西眺礐石風景區,東望濱海新城,北岸風塔位于華僑公園東南區域。南岸風塔主體工程于7月18日完工后,原班人馬 “轉戰”進行北岸風塔的施工。
“封頂的位置是風塔的塔帽,從上午8時30分開始,連續澆筑5.5立方米的混凝土,至上午10時澆筑完成,實現封頂。”據汕頭海灣隧道北岸工區技術員張玉發介紹北岸風塔于7月22日開始施工,期間施工人員克服高溫、高空作業等影響,搶抓工期,歷經157天完成施工。
張玉發告訴記者,外觀看似簡單的風塔,其實建設過程充滿困難,其中懸臂式模板爬錐的預埋、安裝及吊裝,以及塔頂的預制梁吊裝是難度最高的關鍵環節。預制梁最長一根9.3米、重5.5噸,雖然體積巨大,但其吊裝精度要求達到毫米級,吊裝位置的選擇要考慮吊裝高度、半徑、起吊重量等,都需提前進行模擬操作才能保證起吊安全性。
據了解,汕頭海灣隧道北岸風塔主題是“刻”畫歷史,融合汕頭傳統民居建筑特征,提取汕頭僑鄉民居中西合璧的柱子風格,形成一種帶有柱身豎向凹槽的蓮花柱形式。在完成土建施工后,北岸風塔將接續進行玻璃幕墻等外部的裝飾,打造成為海灣隧道的形象地標。
此外,汕頭海灣隧道北岸工區關鍵線路龍湖溝段圍護結構已全部完成,土方開挖完成34萬方,完成比例約85%。目前正全力推進主體結構的底板、側墻、頂板等施工,計劃明年6月底完成主體施工。
(記者蔡曉丹 陳史攝影報道)